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页 》学会刊物 》中国法学
《与法治同行:<中国法学>的足迹》 ——纪念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30周年

时间:2012-07-24   来源:  责任编辑:admin

《与法治同行:中国法学>的足迹》
       ——纪念中国法学会恢复重建30周年

        《中国法学》办刊历程概览
        《中国法学》是由中国法学会主管、主办的全国性法学学术理论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中国法学会下属的中国法学杂志社(正局级)负责《中国法学》的出版发行工作。
        《中国法学》自1984年3月20日创刊以来,至今已出版166期(截至2012年4月9日)。《中国法学》创刊时为季刊,1985年改为双月刊,页数也由季刊时的176页经过了改双月刊后的64页、128页、160页到现在的192页。《中国法学》从形式到内容都在不断地适应着法学研究的发展需要。
        《中国法学》在办刊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追求学术创新,严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公正,为促进依法治国、繁荣法学研究服务。
 

        《中国法学》的办刊成就
        《中国法学》的发展紧跟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发表了大量重要的法学成果(见附件一.。这些成果围绕法的本位、人权与主权、公法与私法、依法治国与依法行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WTO与中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激发了法学界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回应了时代对于法学研究提出的重大问题,代表了中国法学界在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研究水平,也如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对于繁荣和发展我国的法学理论、促进依法治国、传承法律文化、促进国内外法学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法学》在不断推出名家名作的同时,也关心和扶植青年法学工作者,成为我国培养、造就法学家的摇篮。目前我国法学界很多著名的法学家都曾是中国法学早期的作者,如王利明、袁曙宏、方流芳、梁慧星、公丕祥等;中国法学会评选的历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也都是《中国法学》的优秀作者。
        《中国法学》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成为中国法学界最具影响、最具权威的学术期刊。先后三届连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期刊奖(见附件二.)。近年来,《中国法学》的影响因子一直保持在全国法学期刊的前列;根据中国知网等权威期刊评价机构2011年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显示,在两千多种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中国法学》排名第三,在法学期刊中名列第一。此外,在国内各类重大的法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中,《中国法学》刊发的文章占了较大的比重(附件三.
        《中国法学》的办刊成就得到法学界的广泛认可,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94年《中国法学》创刊10周年之际,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乔石、任建新、彭冲、雷洁琼、王汉斌曾为我刊题词,对《中国法学》的办刊成就予以了肯定,也对《中国法学》的办刊方向提出了希望。(见附件四.
 

        学会对《中国法学》办刊的支持
        《中国法学》作为中国法学会下属单位,长期以来得到了学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学会领导为《中国法学》办刊创造了公正自由的工作机制、充足的物质基础。目前分管《中国法学》工作的学会领导为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同志,他一直非常关心并高度重视《中国法学》的办刊工作,他多次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法学》已经取得的成绩,并指出,《中国法学》的成就来之不易,要维护好、发展好这一品牌,使他成为中国法学会调动法学界、法律界人士积极性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提高办刊质量,使它更贴近实际,更具权威性,为繁荣法学研究,推进依法治国做出应有的贡献。(见附件五.)
        《中国法学》在办刊过程中得到了学会各个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办刊过程中,《中国法学》也自觉地依托学会,结合学会的中心工作和重要学术活动,体现出了学会下属学术期刊的特色。
 

        《中国法学》的办刊队伍
        《中国法学》在办刊过程中,得到了学会领导的关心和指导,得到了法学界同仁的支持和帮助。此外,《中国法学》的历届编委会主任都是既从事过政法领导工作又能把握法学研究脉络的专家(见附件六.;《中国法学》的编委会则汇聚了改革开放后各个阶段我国法学界最权威的专家;《中国法学》的历任总编辑都是国内著名的法学家(见附件七.;《中国法学》内部有一支长期稳定、敬业的专职编辑队伍。这些都是《中国法学》保障办刊水平和办刊的重要依托。
 
附件一.:《中国法学》历年刊发的部分重要法学成果
张友渔:《进一步研究新宪法,实施新宪法》,1984年第1期
肖蔚云:《关于新中国的制宪权》,1984年第1期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发展概论》,1984年第
佟柔:《关于经济法的几个理论问题》,1984年第2期
杨荣馨:《论民事程序法》,1985年第1期
陈安明、袁曙宏: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行政法学体系的若干问题,1985年第4期
本刊评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法学》,1990年第3期
杜飞进、 孔小红:《转折与追求——新时期法学论析》(上、中、下),1989年第1、第2、第3期
张文显:《“权利本位”之语义和意义分析——兼论社会主义法是新型的权利本位法》,1990年第4期
本刊评论员:《继续贯彻“双百方针,繁荣马克思主义法学》,1990年第5期
郭道晖:《关于稳定的辩证思考——略论稳定及其与改革、民主和法制的关系》,1991年第1期
本刊评论员:《深入开展人权与法制的理论研究》,1991年第3期
孙笑侠:《“权利本位论“的基点、方法与理论——兼评“法本位”论战三方观点与方法》,1991年第4期
徐卫东:《论人权的意识形态标准与法律标准》,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
本刊评论员:《法学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1992年第2期
陈桢:《是“正确引导”还是误导》,1995年第5期
刘作翔:《关于几个法学问题的思考》,1995年第6期
袁曙宏:《论建立统一的公法学》,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附件二:《中国法学》连续三次获得国家期刊奖

 
附件三.:《中国法学》刊发文章主要获奖情况
 
一、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

首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
二等奖(一等奖均为著作)
袁曙宏:《论建立统一的公法学》,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5期
 
第二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

提名奖
刘 颖:《支付命令与安全程序---美国《统一商法典第4A编的核心概念及对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的启示》,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 1期

第三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
三等奖(一、二等奖均为著作)
陈  安:《美国单边主义对抗WTO多边主义的第三回合———“201条款”争端之法理探源和展望》,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2期
宋英辉:《职务犯罪侦查中强制措施的立法完善》,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5期
提名奖
秦前红:《宪政视野下的中国立法模式变迁》,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冯玉军:《权力、权利和利益的博弈》,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二、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
 
首届中国法学优秀法学成果奖(论文类)
一等奖
罗豪才:《公域之治的转型——对公共治理与公法互动关系的一种透视》,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5期
二等奖
杨荣馨:《论民事程序法》,载《中国法学》1985年第1期
徐卫东:《论人权的意识形态标准与法律标准》,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1期

 
第二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论文类)
一等奖
张翔:《两种宪法案件:从合宪性解释看宪法对司法的可能影响》,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马克昌:《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定位》,载《中国法学》2007年第4期
韩松:《集体建设用地市场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3期
二等奖
夏锦文:《当代中国的司法改革:成就、问题与出路——以人民法院为中心的分析》,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冯果:《“禁止篡夺公司机会”规则探究》,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三等奖
温世扬:《给付性保险中保险利益的制度构造——基于比较法的视角》,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2期
郑少华:《融券卖空监管的法律思考——兼析金融危机前后的美国卖空监管》,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邓海峰:《环境容量的准物权化及其权利构成》,载《中国法学》2005年第4期
 
附件四党和国家领导人为《中国法学》创刊10周年题词
 

附件五:《中国法学》历届编委会主任
《中国法学》现任编委会主任为周成奎,历任编委会主任及其任期分别为:
张友渔(1984.3-1989.10)
朱剑明(1989.11-1997.2)
孙琬仲(1997.3-2003.12)
孙在雍(2004.1-2005.12)
罗锋(2006.1-2008.12);
 
附件六: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参加《中国法学》杂志编委会2012年会议
  
 
附件七:《中国法学》历任总编辑
《中国法学》现任总编辑为张新宝,历任总编辑及其任期分别为:
张尚鷟(1984.3-1989.4)
宋树涛(1989.5-1991.4)
郭道晖(1991.5-1997.12)
周国均(1998.1-2004.12)
陈桂明(2005.1-2010.11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