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学会刊物 》中国法学
【十杰荐书】石静霞:“见微知著,理解法律的另一个角度”

时间:2018-07-23   来源:中国法学杂志社  责任编辑:fml

  石静霞:第七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14年),现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办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法学类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罗马国际统一私法协会(UNIDROIT)理事会成员、世界银行投资争议解决中心(ICSID)调解员。国际破产协会(III)董事会成员和亚太区首任主席、国际破产执业者组织(INSOL International)学术委员等。获“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科优秀研究成果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研究成果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

  对于“法律到底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解释角度和结论。相应地,关于“法律是什么”这一宏大主题的经典著作也有很多,从古罗马西塞罗的《法律论》到阿奎那的《论法律》,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到博登海默《法理学》等。这些作品围绕着法律的性质、目的、法律实效的限度、法律与正义和道德的关系以及法律在历史上的改变和成长方式等问题,提出了诸多思想丰富的观点,从不同角度完善了有关法和法律的各种学说,构成了法学理论从古到今的发展画卷。

  关于对法律的理解和认知,除阅读上述经典著作外,我认为值得推荐的还有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迈克尔·瑞斯曼(W. Michael Reisman)所著的《看不见的法律》一书。这本书读起来轻松有趣,但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基于独特视角对法律所做的更全面观察和理解。

  瑞斯曼教授是我在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学博士学位时的导师,著名的国际法学家。1965年,他在年仅26岁时即获得耶鲁大学的法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耶鲁法学院任教至今。瑞斯曼教授师从哈罗德·拉斯韦尔(Harold D. Larswell)教授和和麦瑞思·麦克道格(Myres McDougal)教授,是“纽黑文”法理学派(New Haven School of Jurisprudence, 因耶鲁大学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而得名,也称“政策定向学派”(Policy-Oriented Jurisprudence)的创始人之一。肇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纽黑文学派”在现当代国际法的传承和发展中占有一定地位,特别表现在该学派重塑了国际法的理论认知,拓宽了国际法的研究视野等方面。在经历了与其他学派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论争、借鉴与渗透后,“纽黑文学派”有了壮大和发展:地理空间、多元主义以及自下而上等以“纽黑文学派”理论为基础的新方法论等相继被各国学者提出。尽管这些方法论并未给“纽黑文学派”带来实质性变化,但扩展了该学派通过多视角研究国际法问题的特点。该学派对人类尊严(human dignity)的价值崇尚和问题分析方法更是被诸多学者借鉴和参考。

  作为国际法学教授,瑞斯曼教授学术涉猎领域甚广,问世著述颇丰,包含了国际公法中的大部分内容以及国际经济法中的投资法和投资仲裁等领域。其众多的作品中有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原名为“Law in Brief Encounters”,中译本名为《看不见的法律》。瑞斯曼教授称这本书是他“历时将近二十年的心血结晶”。之所以称该书有趣,是因为这位顶尖级国际法学家在该书中没有涉及国家或民族大义的国际法,而以见微知著之法,深入研究了生活中复杂细微而难以察觉的“微观法律规则” (Microlaw),形成了本书颇接地气的学术特色。

  虽然说法律不仅仅是纸上的文字,其触角已到达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看、注视、怒视、排队、插队和闲聊等现象,很少有法学家将它们与法律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在本书中,瑞斯曼教授引用古罗马的一句格言:“有社会的地方就有法律”,从一个微观法律的角度向我们展开了一幅独特的法律图景,即生活中的法。瑞斯曼教授认真研究了人们日常行为中的隐形规则和违反这些规则引致的惩罚。这些行为发生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场合,诸如地铁、超市、影院,以及与陌生人最普通的接触——几句闲聊、相互注视、排队等候等。瑞斯曼教授指出,偶然且不经意的人际互动,实际上被一套复杂细微而难以觉察的法律规则深深影响与支配。这些在日常生活中隐而不现的规则,被其称为“看不见的法律体系”。这里的“法律”指的是最广意义上的法律,包括非正式的社会规则。

  瑞斯曼教授在书中援引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佐以其他学科的观点,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道德哲学,运用精细的社会观察来说明微观法律体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例如,对于我们每天都重复的大量观察和注视行为,瑞斯曼教授分析了注视是非法的观察,对观看行为进行了社会层面分析并指出规范观看行为的微观法律体系;对于排队行为,瑞斯曼教授分析了影响该行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其分析不仅仅止于排队制度的微观法律体系,还包括了宏观法律体系,并且对排队的先后顺序及其必然结果做了有趣的分析;同样,瑞斯曼教授对剧场中的微观法治等问题也有细致的描述和讨论。通过这些近在身边的实例,瑞斯曼教授引出微型法律之说,这对于认为“法律遥不可及”的观点形成很好的反驳,同时也印证了德沃金所说,“规制社会的法律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我们每一个人即生活在这样的法律帝国之中。”

  本书没有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相反,使用了很多活泼生动的引语,既在功能上引出每章讨论的主题,也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

  “距离鼻尖约摸三十英寸,是我个人的疆界,这之间未被使用的空气,属于私人领地。陌生人,除非流转着情欲的眼神,我呼唤你前来亲善,但留意别粗鲁地跨越我的领地:我没有枪,但可以唾弃。”这段话引出了作者要描述的注视、观看和怒视问题;

  “演出是在市中心没错,但你必须好几个礼拜甚至好几个月前就排队才买得到票。想去看美国网球公开赛?太迟了……运气真坏啊!时代广场有百老汇的折扣票,但你必须排队等几个小时,才能买到一张。这才是纽约的真实面貌,没有随性玩赏,只有乖乖排队。”很明显,瑞斯曼教授要接着讨论排队行为的文化、社会及经济因素了。在这部分,教授还分析了约束控制下的排队社会分布形态、排队制度的微观法律体系与宏观法律制度以及队伍的形成与变化乃至排队的先后顺序及其必然的结果等;

  谈话更是我们生活中每天都进行的事情,生活中有各式各样的谈话。瑞斯曼教授举例说明,“校长的谈话是……一种演说,只有一味迎合地静默不语,才能让它结束。他希望你会喜欢他,他希望每个人都喜欢他。这是当校长工作的一部分;而不停地说话也是校长的工作。”是不是很有趣?瑞斯曼教授在本部分研究了交谈的微观政治学,特别是关于对话的基础、程序原则、实质原则以及这些在法学上的衍生含义及应用等。

  在本书写作历时的20余年间,瑞斯曼教授潜心研究了众多交织在生活中但影响人格形塑的微观法律秩序,包括其各个细节及具体内涵,并试图将其与较为宏观的法学理论进行联结。因此,瑞斯曼教授没有止于对微观法律的现象观察和研究,而是最终落脚于对微观法律的修正层面。在阐述了微观法律的目标、其体系运作以及病理分析和微观惩罚机制的优点与困难后,瑞斯曼教授总结了微观法律与人们更优质生活之间的关系。在这一部分,瑞斯曼教授谈到了国际法的角色,他认识到这些微观法律的国际法意义甚至人权意义,即从国际法的层面上保障人权,特别是私人领域内的个人隐私——这与他一贯重视的人类尊严及价值高度契合。但他并没有认为微观法律能够取代国家的制定法,因为这些微观法律存在缺陷,与法治所倡导的公平正义间可能存在冲突。瑞斯曼教授指出,遵守微观法律是我们与陌生人进行一般生活互动的前提条件,但如有必要的话,必须适度改革这些微观法律体系,使其能有助于人们追求优质生活。因此,尽管本书关注的是微观层面上的法律,但与体系宏大的国际法一样,瑞斯曼教授研究的目标依然是为了让法律更好地改善人类生活,进而实现人类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这与其作为国际法大家始终如一的追求目标完全一致,也是其作为法学家的成功之处。

  法律的生命从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这是我们熟知的霍姆斯大法官在其1881年《普通法》著作中的名言。用瑞斯曼教授的眼光进行观察,虽然较少引起人们的认真思考,但微观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非常钦佩瑞斯曼教授作为国际法大家,却能对生活中的微观法律有如此细致的观察和详细的阐述。本书既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又和社会生活贴得如此接近,读来确实令人兴趣盎然。正如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詹姆斯?雅各布斯(James B.Jacobs)所说,阅读这部作品是一件令人爱不释手的赏心乐事。

  最后,容我偷懒借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对本书的评语——“这本书主题如此新颖,观察如此细腻,分析如此有力”,作为本篇推荐语的结尾吧。

 

       推荐书目信息

  书 目:《看不见的法律》(Law in Brief Encounters)

  作 者: 迈克尔·瑞斯曼著,高忠义、杨婉苓译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书目简介

  作者:

  迈克尔·瑞斯曼(W. Michael Reisman, 1939--),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麦瑞思·麦克道格(Myres McDougal)国际法席位教授。曾任美国国际法学会副主席、《美国国际法杂志》主编等。在诸多涉及领土争端和海洋划界以及国际商事或投资仲裁案件中担任仲裁员或法律顾问。其最近著作包括《国际商事仲裁:案例、材料及评论》(2015)、《国际投资争议:案例、材料和评论》(2014)、《国际法庭的欺诈性证据》(2014)、《寻求21世纪的世界秩序和人类尊严》(2012)等。

  内容简介:

  在那些司空见惯的场合,诸如地铁、超市、影院,与陌生人最普通的接触--几句闲聊、相互注视、排队等候--这种偶然且不疑难问题的人际互动,被一套复杂细微而难以觉察的法律规则深深影响与支配。这一看不见的法律体系正是《看不见的法律》的主题:微观法律,一种非正式的社会规则。

  在这本开创性的论著里,瑞斯曼教授援引了大量生活中的真实例子,佐以其他学科的观点,包括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以及道德哲学,运用精细的社会观察来说明微观法律体系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

  本书一共分为四章,分别是观看、注视和怒视;排队和插队;两人之间的谈话以及微观法律之修正。前三章分别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三个细节,即观看、排队和谈话,来阐释作者对于微观法律的认识。在第四章中,作者则重点阐释了微观法律的研究方法、目标、病理分析和优缺点。

       (栏目执行:任 彦: 中国法学杂志社编辑,法学博士;陈明慧:中国法学杂志社网络编辑部,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