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5月19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 》综合报道
《法学专家进“诊所”》专题报道之一

时间:2013-10-16   来源:民主与法制网  责任编辑:

  “法律诊所”的哈尔滨模式

  【编者按】

  法律诊所,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美国,已通过实践被证明是一种法学院学生获得法律经验、培养实务能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009年5月,位于中国东北一隅的哈尔滨法学会在探索法学会工作新路径的过程中,大胆地将法律诊所引入社区,从而创设了一种社区群众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新途径。

  社区法律诊所特有的第三方调处矛盾机制,很快在基层组织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迅速成长为地方法学会有效整合法律人才资源,依托社区为群众无偿提供法律服务的窗口。

  截至目前,哈尔滨法学会各社区法律诊所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0多件,其中参与调解群体性上访事件124起,代理法律援助案件990件,还挽救3名欲以死抗争者的生命,被誉为社区居民的“连心桥”和“主心骨”。

  有关专家表示,50年前,浙江省诸暨市创造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的“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50年后,哈尔滨法学会先行先试的“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近群众,打造第三方调处矛盾新平台”的“哈尔滨模式”,同样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有望成为政法战线一个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的样本。

  本期聚焦关键词:法律诊所

 

  社区里办起了“法律诊所”

  2012年3月的一天,早晨8点刚过,一位40多岁的中年男子就急匆匆地冲进了哈尔滨市道里区抚顺社区的法律诊所,冲着“坐诊”的法学专家喊道:“我要咨询,什么罪判刑在5年以上?”

  中年男子叫韩刚,刚刚刑满释放。回到家后,发现父母在他入狱服刑期间就已经去世,父母留下的唯一遗产房屋也被弟弟变卖,而弟弟去向不明。无家可归,又没有生活来源,韩刚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所以产生了重回监狱了却余生的想法。

  现场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法学专家在详细了解了韩刚的情况后,立刻联系社区干部,在一周内为其特事特办,办好了低保,还为其申请了廉租房。

  事后,韩刚专程到法律诊所登门致谢,并郑重承诺:“今后一定好好做人,重新做人。”

  一起可能引发违法犯罪事件的不稳定因素就这样在萌芽状态中被消除。

  在哈尔滨各社区,老百姓一旦出现法律纠纷,或者遇到法律问题,都会首先想到建在社区里的“法律诊所”。

  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一台电脑。在哈尔滨市,只要你走进任何一个社区服务大厅,即使办公条件再紧张,这样的“法律诊所”都是必不可少的。别看“诊所”小,却能解决大问题。

  居民来“问诊”的问题,既有房屋继承、房屋产权、财产归属、家庭婚姻、经济纠纷、涉法涉诉等法律专业问题,也有关于解决低保、医保、廉租房、下岗职工再就业、家庭邻里矛盾等问题。

  道里区上红社区书记战敏良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上红社区,有两户人家楼上楼下上下水纠纷已经持续了有半年的时间。找物业公司,物业公司不愿意管,双方都决定上访。在上访之前,楼下的住户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了社区法律诊所。

  原来,楼上302室住户在装修的时候不小心把东西掉到管线中,造成楼下202室住户的下水经常往上翻。尤其是大年初七的时候,家里做好了一桌饭菜,亲朋好友都来了,就在这时候,下水又返了上来,弄得满地都是脏水,202室住户很发愁,就在下水主道上安了一个机关,这样又造成了302室住户的困扰,302室住户又不愿意了。

  社区法律诊所介入这件事后,首先告诉202室住户,虽然你们是受害一方,但是根据《物权法》,在下水主道上安机关是违法的,于是进行了调解。202室住户同意拆除。但是,转眼法学专家又一想,如果机关拆下来,污水还是会返到202室。手心手背都是肉,事情还是没有彻底解决。

  于是,社区法律诊所的法学专家又找了小区物业公司,得知202室楼下是龙江银行,他们的地下室做食堂用。法学专家又跟龙江银行协调,让他们把地下水弯道彻底地修理了一下,这样谁家都不堵了,谁家都不返下水了。

  一起上访事件就这样遏制在萌芽中。事实上,社区发生的很多纠纷之所以能够及时得到解决,社区法律诊所法学专家中立性的身份很重要。

  对此,南岗区三姓社区法律诊所所长丛小薇深有感触。她告诉记者,老百姓对高校的教师持中立态度,觉得大学教师不偏不倚,不会偏袒任何一方。这样,他们跟老百姓讲法理,老百姓更容易信服。

  在哈尔滨市,邮政街13号和辽阳街83号是两个院儿、两个物业,但是在感官上来看是一个院子、两个门洞而已。由于比邻着医院,时不时有看病的人就把车停在这个院子里。老百姓对此很有意见。其中有一个业主是在一楼开轮胎商店的,他就安了两个铁链子把两个门洞封闭上了,这样外面停进来的车就少了,相对就有序了。小区居民一开始觉得这是好事儿,助人为乐是雷锋,结果呢,发现他私自收费。这下小区居民就不干了,说:停车收费不行啊,凭什么你收费呢?

  有人反映到社区法律诊所,在此“坐诊”的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李俊刚到社区了解情况,发现有好多种声音。有人说:“我没有车,我就晚上回家睡个觉,停不停车跟我没关系。”第二种声音是:“本院儿的车能停,外面的车不能停。”第三种声音是:“收费了我也同意,但是你得把钱拿出来给大家办点好事。”第四种声音说:“这个大院儿不管是院儿内的车还是院儿外的车谁都不能停,这是公共空间,不能变成停车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李俊刚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制作了一份表格式的问卷调查。因为大学教师中立者的身份,结果,业主们参加调查很踊跃。很快,调查结果出来了,大多数居民的意见是封闭大门。

  最终,社区打报告请求一部分哈尔滨庭院改造项目的资金,大门顺利地实现了封闭。

 

  法学诊所教育嫁接社区的大胆尝试

  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建在社区、让法学专家走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法律诊所,只是哈尔滨市法学会发挥法学会服务职能的一个创新之作。

  时间回溯到2006年,这一年,哈尔滨市法学会的老会长退休。新会长陆文君走马上任。先后干过副区长、区长、区委书记以及市委政法委书记等职务的陆文君,对于法学会这个全新的工作,显然还是“菜鸟”一个。对工作一向严谨认真的陆文君并没有因为权位轻而变得自卑, 他相信,小机构也一定会有大作为。

  然而,理想归理想,干工作最终还得脚踏实地。法学会最大的优势就是人才济济,哈尔滨市法学会会员中有大量的人才是哈尔滨各高校的法学教师、公检法司等机关的工作人员。如何在现有法学研究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发挥法学会的优势,扩大法学会的影响力,上任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陆文君都在苦思冥想。

  一个偶然的机会,陆文君在报纸上看到了一位法学专家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重点介绍其所在高校的法律诊所,老师怎么带着学生在诊所实习,去办案,为老百姓服务。

  “这个整得挺好。有了!”陆文君一拍大腿,“法律诊所建在高校里,给谁服务啊?如果通过法学会,把这个法律诊所嫁接到社区来,让其在社区里发挥作用,直接服务于老百姓,不是更好吗?”

  但是,凭借哈尔滨市法学会“三四个人、五六条枪”,逐个和哈尔滨各高校对接,显然是不现实的。这让陆文君痛下决心,决定把建立各区县法学会、构起完整的组织工作体系,作为突破口。

  2007年9月,哈尔滨法学会选择有代表性的南岗、松北两个区先行试点突破。通过挨个走访沟通协调、问卷走访调取民意等大量细致的工作,组建了法学会。此后,以南岗、松北模式为样本,成熟一个建一个,积累式推进落实,到2008年3月,哈尔滨8个城区逐一建起了法学会。

  建立起区级法学会后,陆文君交给各区级法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试点成立法律诊所。

  南岗区法学会是第一个受领法律诊所试点任务的基层法学会之一。经过与哈尔滨理工大学多次沟通联系,2009年5月,南岗区法学会与哈尔滨理工大学签订了《区校合作协议》,决定选取南岗区所属的12家社区,在每个社区成立一个法律诊所。

  《区校合作协议》的签订,意味着法律诊所走进社区试点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然而,法律诊所的试点工作刚刚开始,各种质疑和反对声便接踵而来。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普及法律诊所、开展法律服务不是法学会的职责,法学会搞好自己的法学研究就行了。

  面对种种考问和疑虑,陆文君不为所动。他说:我们坚守法治服务为民怎么做都不过分的信念,只要方向认准了就干,在干中求解,投石问路,边试点边探索,边总结边完善,边规范边提高,坐而论道永远没有出路。创新社会管理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

  排除一切干扰,南岗区法学会和哈尔滨理工大学“强强联合”的成果——法律诊所在南岗区各社区一一落地。

  2010年5月,哈尔滨首家社区法律诊所——荣市街道办三姓社区法律诊所正式挂牌成立。“诊所”由社区党委书记任所长,综合协调日常工作,社区警长任副所长,“诊所”成员由大专院校有执业资格的法学教师、法学专业学生等法律工作者组成,每天轮流坐堂“问诊”。

  后来,三姓社区法律诊所的工作方法被总结为荣市模式,开始向南岗区其他社区推广。在此基础上,一些社区因地制宜,借鉴了三姓社区法律诊所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以奋斗街道办奋斗社区法律诊所为代表的奋斗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老城区,这里往往人口密集,街道繁华,多以处理邻里纠纷为主。以哈西街道办机联社区法律诊所为模式的哈西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合新城区,以拆迁问题居多。

 

  化解社会矛盾和法学诊所教育的“双赢”

  此后,在南岗区试点的基础上,哈尔滨法学会又将法律诊所试点的触角伸向了道里区。随后取两区之长将法律诊所全面铺开。 截至目前为止,哈尔滨8个区所有社区全部建立社区法律诊所,237个法律诊所实现了全市850万居民全覆盖。

  哈尔滨法学会在法学会工作内容方面的探索,趟出了一条第三方化解社会矛盾的新路子,切切实实使群众在感受到法律服务温暖情怀的同时体会了法律的尊严和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在哈尔滨法学会的指导下,各社区法律诊所已经为数万群众提供了多种法律服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00多件,其中参与调解群体性上访事件124起,代写法律文书、代理法律援助案件990件,挽救3名欲以死抗争者的生命。

  法学专家走进社区,让社区群众受益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中国传统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中国大学的法学教育始终难以突破传统教学的场所和围墙的限制。尽管在2000年以后,一些大学借鉴美国的“诊所法律教育”,将其引入大学并迅速本土化,但是法律诊所教育在大学中依然困难重重。

  “最大的问题是案源不足。”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讲师李俊刚说,“案源是诊所法律教育的基础。即使法律诊所的硬件已经相当完备,如果没有充足而稳定的案源,其存在也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社区法律诊所的推行,让哈尔滨理工大学法学院的师生们不再为案源发愁。社区法律诊所为法学院的师生巩固法学理论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哈尔滨市法学会创新社区法律诊所的举措在实现“就诊”双方“双赢”的同时,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领导以及哈尔滨市委政法委、哈尔滨市司法局等有关部门的认可。

  2012年5月15日,哈尔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联合哈尔滨市法学会发文,要求进一步加强社区法律诊所建设,通过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询,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等,逐步建立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长效机制,为促进基层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建立和谐社区探索新路。

  2013年5月27日,哈尔滨市司法局专门发文,决定自2013年6月1日起,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法律诊所工作。社区诊所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参照法律援助工作站进行管理。

  2013年8月13日至15日,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在哈尔滨调研时,对哈尔滨市法学会创造了法律诊所建在社区、法学专家走进群众、打造第三方调处矛盾平台的新鲜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哈尔滨市法学会探索法学会工作的步伐,并没有因为上级领导以及兄弟部门的认可而停止。在创新法学会工作方面,他们有更高的目标和追求。

  陆文君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们打算同黑龙江省高级法院合作,将法律诊所的工作进一步延伸。将来法律诊所极有可能作为中立的第三方,介入法院的诉中调解和诉后调解工作中。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