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 》综合报道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法学会:创新基层法学会法律服务模式 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时间:2014-11-30   来源:会员部  责任编辑:att2014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法学会常务副会长李明和

  江都区法学会成立于1994年1月,目前有团体会员105个,个人会员355人。近年来,我会突出法律服务“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工作理念,坚持“三个立足、三个面向、三个围绕”工作思路,团结法学、法律工作者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精神为引领,全力服务江都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区两次荣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称号、“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称号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聚力集智,坚持法治思维引领,打造法律服务专业团队

  (一)立足高效,做强驻会专家人才库。 2008年起,我会先后选调10多名具有丰富司法实践经验的政法部门老干部,驻会专职从事法学研究、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为向基层延伸服务触角,我会在樊川等镇设立法学分会,组织专家为基层群众提供“紧贴式”法律服务。

  (二)立足实效,做优法律骨干顾问团。 为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的法律服务需求,我会成立了一支由160余名会员组成的法律骨干顾问团。区政府、区人大常委会、区政协率先聘请顾问团成员为法律顾问,区政府法律顾问列席政府常务会议写入《政府工作规则》并常态化实施,区人大常委会聘任6名律师和4名法官、检察官、警官“一师三官”作为法律顾问,区政协也聘请4名顾问团成员作为法律顾问。推荐顾问团成员担任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和196家规模企业的法律顾问。

  (三)立足时效,做大一线义务服务队。 我会协同区委政法委、区法治办共同组建了四支义务法律服务队:成立法律咨询服务队,由区司法局等40家会员单位轮流派员参加,通过江都法治公园周末文化活动平台宣讲法律知识;成立法律援助服务队,围绕打造“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目标,组织优秀律师会员开展法律援助,主动服务民生;成立矛盾调解服务队,组织市民观察团退休法律工作者担任社会矛盾“调解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一方稳定;成立法治监督服务队,组织30名法治评议团成员积极参加全区法治评议活动,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二、创新创优,坚持法治方式引航,把握法律服务主攻方向

  (一)面向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组织法学、法律工作者全力服务经济建设主阵地,积极参与“法治与沿江开发同行”主题活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力服务企业发展主旋律,主动介入“法润仙城、服务发展” 、“法企合作、风雨同舟”法治体检等主题活动,翻印《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防范经营法律风险六十项提示》5000余册发放全区各类企业,提升企业风险意识,推动健康发展;全力服务重大项目主战场,按照《“政法护航”服务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十大措施”》等文件要求,为重大项目建设、重点企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二)面向基层,服务平安法治建设。 我会在开展法律服务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总结经验,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如围绕我区富民村10多年无矛盾上交的实践,组织编写了14种常见类型矛盾纠纷调处范例,被扬州市委政法委编入《基层乡村矛盾化解案例解析——来自扬州市富民村的实践报告》一书,并推广学习,成为矛盾化解“掌中宝”。富民村经验被《长安》、《法制日报》等中央媒体刊载。另一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法治实践难题。围绕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部门在执法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组织会员研究分析,提出对策建议。如对“诉前鉴定的适用及效力如何确定”等18个问题,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有效建议。

  (三)面向群众,服务推动全民守法。 多年来,我会积极开展法制宣传,宣传法律知识,维护群众权益。紧贴群众需求,勇当设计员,组织会员参与平安法治文化阵地 “1+1”、“5+5”工程建设,配合建成江都法治公园、东陵书场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法治文化品牌;紧贴重点对象,勇当辅导员,组织会员编写《青少年法制教育宣讲教材》,2011年以来,组织法制课近千场,受教育近20万人次;紧贴群众生活,勇当运动员,在全区开展的2014年“平安法治龙川行、共圆美丽江都梦” 13场活动中,组织会员用地方话、身边事宣传法治知识;紧贴活动主题,勇当宣传员,在“爱祖国、学法律、创和谐”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活动、平安法治建设“百日宣传”活动中,成立宣讲小组,做实法治宣传。

  三、健全机制,坚持法治精神引导,形成法律服务常态长效

  (一)围绕突发事件处理,健全包片挂钩机制。 针对全区面积大、人口多、矛盾纠纷信息难以全面及时掌握的实际,我会推行法律服务包片挂钩机制。即以镇为单位,将辖区分为13个法律服务片区,每个片区确定8名会员为片区服务责任人,并制作“法律服务卡”发放给包联片区的党政部门、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在第一时间协助依法处理。责任人定期深入包联片区,及时了解各类矛盾纠纷、法律需求,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近年来,我会牵头成功调处了扬州建林建设有限公司等80余起疑难复杂和重大纠纷案件。

  (二)围绕疑难杂症解决,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针对医患纠纷、拆迁安置、劳资纠纷等复杂矛盾纠纷大量涌现的实际,我会构建协调联动机制,打造“三诊”工作法积极化解。一是“出诊”:根据按症出诊、高效化解原则,对矛盾尖锐、群众意见大的疑难杂症,组织相关会员单位和会员主动上门开展法律服务,及时钝化矛盾;二是“会诊”:遇到重大矛盾纠纷时,邀请公安、司法等部门以及律师进行会商,群策群力帮助解决“老大难”问题;三是“复诊”:由驻会专家带队对当事单位、企业、个人等进行回访,征询意见,并对未结事项督促办理。近年来,我会每年坚持在全区13个镇、45个执法部门开展“三诊”活动,对收集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指定相关专家牵头,分类研究分析,提出处理建议,推动解决问题。

  (三)围绕服务水平提升,健全法学研究机制。 我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用法学研究为依托,不断提升法律服务水平。近年来,我会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研究中心、龙川法学社、青年法官读书研究会等研究平台的载体效用,组织开展基层法治论坛论文征集活动、联合举办“江都法治论坛”等20余次,每年会员报送论文近200篇。同时,我会积极畅通成果转化渠道,用好“龙川法治讲坛”、《法学会简报》等学术载体,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法律服务中去,推动法学研究与法律服务的有效对接。

  (本文系全国地方法学会工作座谈会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法学会经验交流材料)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