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10月04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 》学术研究
专家研讨助力北京打造全球争议解决中心
推进北京“两区”建设

时间:2021-12-27   来源:北京市法学会  责任编辑:yyx

clip_image001.jpg 

  为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服务和保障,认真落实《北京市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围绕如何打造国际一流争端解决机构研究,形成研究思路与共识,协调各项配套政策支持,整合研究资源和支持机构,保障课题研究能够取得预期成果,北京市法学会2021年重点课题“全力打造国际一流争端解决机构 助力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建设”于2021年12月16日(星期四)14:00—18:00在北京市法学会二层会议室召开高端研讨会暨开题会。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会长萧有茂,中国政法大学全面依法治国研究院教授、仲裁研究院理事长黄进出席会议并致辞。北京市相关实务部门领导、专家学者、课题组成员、市法学会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等共40余人参加。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雷建权与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院长杜新丽主持了会议。

  萧有茂同志在致辞中表示,课题研讨会的召开对深入研究、助力北京建设国际仲裁中心,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北京市法学会的法学研究一贯坚持紧扣首都“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首都“两区”建设等实践需求,通过专报等渠道为市委市政府、政法委决策提供研究支撑,得到了市领导高度认可,应当继续努力在法学研究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和贡献。他提出,课题的关键词是“国际一流”、“国际视野”、“解决争端”和“仲裁中心”,研讨会本身就是一次为北京市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由贸易实验区“两区”建设提供法治服务和保障的一次生动实践,建议课题组要努力把研究报告转化为对实践发展指导性强的专报要报,支持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尽快实现成果转化。

  黄进同志在致辞中强调北京应当在国际法律服务、争端解决中心建设方面有所作为,并就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识变”、“应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共同的法治理想、法治理念,法治价值观下,构建共同的法律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精神认同。同时勉励法律人坚持法治的信仰与底线,从而实现我们确立的法治目标。

  随后与会嘉宾围绕“如何将北京市打造为国际争端解决中心城市”、“国际一流争端解决机构建设的制度要素”和“国际仲裁中心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与平台支撑”三个单元的议题进行研讨。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二级巡视员石海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课题讨论。他对北京市法学会选取国际仲裁中心建设这一仲裁行业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进行研究表示了赞赏,对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作为课题受托方表达了期望。他表示,仲裁研究院是全国唯一的高校与仲裁行业共建的科研机构,特色在于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高质量完成了司法部委托的包括《仲裁法》修改在内的多项重大课题研究任务,此次与北京市法学会合作研究成果令人期待。同时他对课题研究的重点提出了建议。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二级高级法官奚向阳从仲裁司法审查、建立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的视角谈了自己的看法,并应当重视法律职业共同体对于仲裁中心建设的作用。北京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马燕通过具体司法工作与政策落实的要求,梳理了仲裁中心建设对北京的重要意义及工作的紧迫性,并从北京仲裁委改革的角度回应了议题内容。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承杰从全球治理与依法治国的角度将仲裁中心建设从北京视角扩展到全球视野,立足北京特点,服务全球市场。北京市“两区”办制度创新处副处长赵文捷表达了当下工作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急迫需求,从北京市“两区建设”政策出发,对北京仲裁中心建设提出了“有政策、有站位、有机构、有项目、有配套、有步骤、有承载”的落地要求。黄进教授、北京市发改委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处副处长牛剑凯、北京市朝阳区商务局副局长陈弘毅从各自视角回应了嘉宾的主题发言。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李虎将有效的司法环境、完备的政策支持作为国际仲裁中心建设的重要指标,并提出通过协同仲裁机构、统筹协同多元化解、协同专家人才、做好仲裁的延伸、支撑或者保障服务、做好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等方面将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仲裁中心。北京仲裁委员会、北京国际仲裁中心副秘书长陈福勇在思路上整合实践部门与决策部门的不同作用,提出通过“松绑”、明确定位、建立产业链配套思维、真正与国际接轨、真正在政策、人才、税收等方面做好保障的思路为北京的仲裁国际形象加大吸引力。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SIAC理事曹丽军先生通过丰富的国际仲裁经验,对比北京与上海在建设国际仲裁中心方面政策与优势的异同,提出了对北京市建设国际仲裁中心的具体建议。国际商会仲裁与ADR北亚地区主任黄志瑾以线上参会的方式,提出理念层面与制度层面北京建设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可以参考的具体建议。汇仲律师事务所高级顾问、前HKIAC副秘书长刘京通过对上海经验的总结,从他在制度生产力、用户影响力、国内国际机构协调定位、仲裁地形成的历史契机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宝贵经验。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中国区首席代表张寸渊详细分析了《北京自贸区总体方案》、《关于境外机构在京设立业务机构的登记管理办法》、《北京市关于改革优化法律服务业发展环境若干措施》三个重要文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益思考。

  北京市法学会研究部主任、二级巡视员王秀海细化了课题相关要求,在“两区建设”与“一带一路”建设智库的视角为课题的研究与成果的形成提出了具体方向。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副秘书长薛童、北京市司法局公服处副处长阮娜从分别高校与公共法律服务视角探讨了国际仲裁中心城市建设的人才培养与平台支撑问题。中国政法大学仲裁研究院副院长、秘书长姜丽丽作为课题负责人对各位领导、嘉宾、与谈人的精彩发言点评表示感谢,并表示课题将充分吸收各位专家学者的建议与意见,形成一份站位格局高、对策性强、可落地性强、务实的报告。

  (北京市法学会供稿)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