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页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专刊 》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 》专题报道 》2022年 第02期  01月
推进理论创新指导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新实践

时间:2022-07-07   来源:民主与法制周刊  责任编辑:编辑

推进理论创新指导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新实践

马怀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高等政法院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理论创新,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实践,奋力开创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新局面。

  

   一、深化理论研究,努力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科化总结、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

  为了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研究,高等政法院校应当发挥人才密集、学科齐全的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借助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等多种平台,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科化总结、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

  (一)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研究水平。将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作为法学研究领域的引领性、长期性、基础性工作,通过构建协同创新的科研生态系统、合理高效的支持评价体系、有序运作的成果转化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科研效能的最大化和成果产出的稳定化。首先,要借助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这一重要学术平台,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立法机关、司法系统、社会团体“六维驱动”的协同机制,牢牢把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条主线。要在团队组建、学术研讨、课题攻关、成果共享等方面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尝试与探索,以互信互助、共享共赢打破实务与理论的壁垒,以交叉学科、协同创新打破专业与领域的隔阂,以完备的统筹协调机制、资源共享机制、推送服务机制,保障“六维驱动”的学术生态系统稳定运转。其次,要完善促进科研人员释放科研活力、激发科研热情的合理高效的支持评价体系。要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这个主题,探索设立多层次、多维度、多面向的研究项目,加快推出一批高质量学术成果。坚决遏制重形式走过场、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坚决消除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最后,要构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实践的成果转化模式。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最新研究成果转化工作,以科学合理的意见建议推动相关部门的立法修法与政策出台。

  (二)优化研究队伍,培育研究人才。良好的研究队伍包括合理的人员结构、广阔的研究平台和完备的培养机制。首先,要形成合理的人员结构。在研究队伍中,既要有不同学科、不同专长的研究人员,也要有不同年龄段的研究人员。建立一个复合型、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有助于齐心协力地创造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其次,要搭建更为广阔的研究平台,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壮大研究队伍。研究平台的类型应当多样化,包括协同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各类研究中心等等。要建立起专门的平台孵化机制、平台管理机制、平台监督机制、平台评价机制,引导研究平台有序设立、良性发展。通过研究平台的广泛设立,将各种有能力、有意愿、有兴趣、有情怀的研究人才吸纳进来,引导交叉研究,发挥集聚效应,推动研究成果规模化、集约化产出。最后,要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系统科学的培养机制提升研究人员的科研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①研究队伍的梯队化建设是完善培养机制的核心要求,应当以长远的眼光、长期的规划、长久的努力予以促成。

  (三)突出研究重点,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要以服务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伟大实践为导向,以产出一批精品力作为目标,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学科化总结、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首先,要按照学科化总结的要求,对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知识化梳理、系统化构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哲学社会科学尤其是在法学学科内进行学科分类,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到法学学科知识内容中,用学理化方式阐释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其次,要面向法治实践展开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怎样实行全面依法治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②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布局法治、厉行法治的坚定政治决心,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卓越战略思维、鲜明政治导向、强烈历史担当和真挚为民情怀。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必须突出时代性和问题意识,关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聚焦政策研判,提升资政能力,提出专业化、系统化、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高品质的智识资源。最后,要持续不断地产出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精品力作。研究成果能够满足时代需要,回应时代要求,经得起历史检验,推动历史进程。

  

  二、完善教学体系,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相互关联的三个环节。其中,“进教材”是基本要求,要编好、选好教材,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到专业教材中。“进课堂”是关键环节,广大教师要通过集体备课、观摩课、读原文原著等方式深刻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丰富的理论内涵、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明确的实践要求。要丰富教学形式,通过专业实践课、研讨课、案例课、现场课教学活动,增加课程互动性、启发性,不断创新探索,积累经验,提升教学质量,最终实现“进头脑”这一根本目的。

  (一)抓住核心要义,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保障,直接关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和教育目标实现。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对全面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法学类教材。要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蕴含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融入法学教材。在教材体系中,全面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鲜明特色、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做到系统设计、全面规划、有机融入,准确反映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其次,要将生动法治实践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教材编写既要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法治建设领域取得的新成就,也要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到教材建设的全过程。要积极推动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组织政治立场坚定、思想素质过硬、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编写队伍,坚持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充分总结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发展成果,编写、出版立体化的习近平法治思想配套教材,构建教辅数据库,建设科学合理的教材体系。

  (二)坚持多措并举,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课堂”。课堂就是阵地。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铸魂育人,着力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包含的深厚法理、哲理、事理注入课堂。首先,要根据习近平法治思想打造思政课课程群。要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布局,针对性开设相关新课,规划增设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和思政课选修课,构建起模式完备、运行成熟、成效显著的“思政必修课+思政选择性必修课+思政选修课”课程体系。开设原著或原文的经典选读课程,加大教辅建设和精品示范课建设力度。其次,要紧扣习近平法治思想建设课程思政体系。要着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形成专业思政特色优势。尤其要注重示范引领,选树先进典型,建立相应的教学改革和考核评优激励机制,提炼优秀课程思政推广经验,形成专业课程门门讲思政、专业教师人人讲思政的高校思政氛围。最后,要加强课堂教学规范管理。教师应严格遵守课堂教学规范,课堂讲授中体现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注重内外协同,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头脑”。为了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让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应当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思政育人格局。一方面,要构建实践教学协同育人机制。要处理好法学知识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要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比如进行普法宣传、公益法律服务等,深度融合社会大课堂与课程思政小课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解。同时把优质社会资源引入校园,邀请法治实务部门专家现身说法,讲解如何在具体的工作中运用习近平法治思想。要围绕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注重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强调实践教学的育人质量,引导学生树立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另一方面,要提升校内课外活动思想引领实效。通过不断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种类,形成长效化校园品牌活动,比如领导干部进高校、英模报告会、国企公开课、大国工匠进校园等,推动党员先锋、专家学者、英雄模范人物等深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榜样人物进入校园,参与育人环节。通过拓展法学实践教学,注重知行合一,强调以知促行,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

  

  三、坚持问题导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法学学科体系不够健全、学科结构不够合理、法学学术研究偏重西方理论、法治建设经验和法学研究成果国际传播不够等问题,要深入分析症结所在,补短板、强弱项,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③,加快形成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一)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是法学“三大体系”的核心,也是法学学术体系和法学话语体系的基础。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要充分理解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重要性。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是高等法学教育的发展之基,既是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没有完善的法学学科体系,就没有成熟的法学学术体系和法学话语体系。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政法大学时,在充分肯定我国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的同时,明确指出了我国法学学科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学科结构不尽合理,法学学科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亟需的新兴学科开设不足,法学学科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还不够;有的学科理论建设滞后于实践,不能回答和解释现实问题;有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偏重于西方法学理论,缺乏鉴别批判。④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我国国情,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高度出发,构建符合知识发展规律、结构层次合理、内容系统完备、逻辑严谨缜密的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既要对现行法学二级学科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使之成为囊括传统学科和新兴学科,涵盖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新体系,又要促进人工智能法学、国家安全法学、数据法学、纪检监察法学、应急法学、党内法规学等重点领域、新兴领域交叉学科的发展,为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开辟新的通道。

  (二)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内容丰富,既包括法学理论、法学观点、法学知识,也包括法学研究方法、法学研究素材、法学研究工具。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是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法学话语体系的内核。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的水平决定了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法学话语体系的水平。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的建设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一要建设“中国”的法学学术体系,这意味着,我们所要构建的法学学术体系必须体现本国国情,借鉴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法治实践与法学研究的新成果,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法学观点、法学知识。二要建设“时代”的法学学术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界定了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的时间维度,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的法治中国建设方略,建设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的法学学术体系。三要建设“专业”的法学学术体系。法学学术虽然与其他学术门类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内的各门学术关系密切,但作为一门独立、专业的学术,它又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范畴、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否则就可能沦为依附性的学术。四要建设“完备”的法学学术体系。“学术体系”这个概念表明,中国特色法学学术体系绝不是孤立的、分散的理论、观点、知识,而应当是一个结构严谨、内容完备、相互衔接的学术体系。

  (三)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的形成,既是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法学学术体系形成的外在表达,也是中国特色法治新概念、法学新范畴、法理新表述的体系化建构。一要全面把握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的功能。就国内而言,建构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主要在于引领法学理论、公共舆论和意识形态;就国际而论,建构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主要在于参与全球治理。从根本上说,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自信的重要支撑。二要深入剖析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中国特色法学话语体系尚不够成熟,存在着诸如忽视本土经验、传播乏力、影响范围有限等方面的问题。国际话语体系中的“西强我弱”格局与我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我国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稳步提升。三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结合中国法治具体实践,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构建有中国立场、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风格的法学话语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法学话语的内涵、提高中国特色法学话语的质量,打破西方法学话语的支配地位,走出把西方法治话语作为金科玉律的怪圈,提升中国法学话语体系在国际社会和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四要加强中国法学和法治文化的国际传播。面对复杂国际形势,我们应当厚植法治的文化根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加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⑤,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新国际传播的理念和方式,多维度加强中国法治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国法治文化走向世界,以法治文化优势提升我国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全面依法治国上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正是因为有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正确指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我们必须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坚持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奋力开创法治中国建设新局面。高等政法院校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研究阐释宣传的主阵地,必须不断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全面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习近平法治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作者:中国政法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