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件系统:
用户名: 密码: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位置: 首页 》地方法学会 》综合报道
广东省法学会组织参加 “全国地市级法学会干部培训班”

时间:2013-07-15   来源:广东省法学会  责任编辑:

  6月17日,中国法学会在北京举办“全国地市级法学会干部培训班”。此次培训班采用电视电话会议的形式,广东省分会场设在省公安厅。省法学会会长王骏同志、省委政法委秘书长、省法学会副会长陈少波同志、省法学会全体干部、21个市(区)法学会、24个学科研究会以及部分市的市委政法委领导共6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党中央、中央政法委对此次培训班的举办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就举办此次培训班作出重要批示:“法学会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法学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法学会举办法学会干部培训班很有必要。希望法学会努力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午的会议主要是听取中国法学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陈冀平同志的开班动员和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的专题报告。陈冀平同志作了题为“充分发挥法学会职能作用,全面推进法学会工作蓬勃发展”的讲话。陈冀平指出,以党的十八大为标志,我们党和国家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升到了新的战略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了快车道。党的十八大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的讲话和在中央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等一系列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使法学会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法学会工作既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更多挑战。法学会如何不辜负中央对我们的新期待和寄予的厚望,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发挥好作用,真正肩负起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实践者的重任。

  陈冀平指出,地市一级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担负着重要责任,发挥着关键作用。发展中的难题、工作的难点重点大多在基层,因此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就在基层,生机与活力也在基层。解决问题的方法需要在基层实践中去发现、去验证。陈冀平对今后一个时期地市法学会在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开展活动,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他同时强调,党的领导是做好法学会工作的根本保障,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以多种形式拓宽会员广泛参与渠道,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学会干部队伍,积极探索符合法学会工作特点的体制机制。

  徐显明同志为培训班作了题为“中国法治的回顾与展望”的精彩专题报告。他在报告中系统回顾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60年历程;阐述了党的十八大将为中国的法治发展带来十大趋势:第一,法治建设指导思想的更新,即科学发展观成为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第二,描绘了未来的法治蓝图,即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第三,法治的路径,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第四,概括了全民共同的法治价值观,即公平正义成为法治所有环节、所有主体的共同价值。第五,法治将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六,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第七,建立健全权力制约体系。第八,重申了宪法原则。第九,法治保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第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精神。

  下午的培训内容是地方法学会工作经验交流。辽宁省鞍山市法学会、吉林省辽源市法学会、安徽省合肥市法学会、江苏省常州市法学会、江西省赣州市法学会、湖北省宜昌市法学会、四川省眉山市法学会等7个地市法学会的负责同志,就如何搞好地市法学会工作分别作了发言,介绍了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畅谈了工作体会。

  广东省分会场的参会人员认真聆听了陈冀平同志、徐显明同志的报告和7个地市法学会所做的经验交流,会后大家讨论积极热烈。与会代表一致反映此次培训活动形式新颖、培训面广、内容针对性强,对进一步促进地市法学会的组织建设,提升地市法学会干部的工作能力,特别是参与地方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服务当地中心工作的能力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近日,省法学会组织机关全体干部再次学习陈冀平同志的讲话。对照陈冀平同志的讲话要求,对比兄弟省市先进单位的成功经验,大家畅所欲言,讨论热烈,查找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不足,总结过去工作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法学会工作的具体举措。大家表示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振奋精神、开拓创新、赶超先进,开创广东省法学会工作的新局面、新气象。

全文
搜索

关注
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关注
微博

关注官方微博

网络
信箱